伊斯蘭之光
  目前位置:首頁>>嚙踝蕭痚妧A>>き虼|
伊斯蘭文明古國馬里今昔
2004.4.24  9:38:10 AM      閱讀6135次
 (IINA﹐伊光編譯)
      馬里共和國位於非洲西部﹐是內陸國家﹐人口一千多萬﹐90%是穆斯林。 那裡曾經是經濟文化發達的伊斯蘭文明古國﹐但是現在是非洲最貧困的國家之一。 公元七世紀﹐積極開拓市場和傳播伊斯蘭文化的北非阿拉伯商隊﹐在向南越過千里撒哈拉大沙漠之後﹐突然來到一望無際的水鄉澤國﹐尼日河大河套的湖泊區通布圖﹐有繁榮的黃金、皮毛和象牙交易市場﹐古代的商隊開闢了固定的商路通往埃及和摩洛哥。 尼日河是一條非洲的國際河流﹐經過馬里的這一段彎曲的河套長達1700公里﹐支流如同蛛網密佈﹐連接許多大小湖泊﹐又與流向西部的塞內加爾河連通﹐到處是碧綠的田園和牲畜﹐鄉鎮市場井然﹐人民善良和平。 因為到處是水域和叢林﹐以非洲河馬而著稱﹐因此從北非來的穆斯林稱這個國家為“河馬之國”﹐當地土著人的曼丁戈語“馬里”就是到處栖居在尼日爾河中的雄偉和溫和的大河馬。


  從八世界開始﹐大多數馬里居民志願接受了伊斯蘭的文明﹐歡迎更多的伊斯蘭教師從北非移民到馬里從事伊斯蘭教學和宣教﹐建立了許多清真寺和伊斯蘭經學院﹐伊斯蘭文明的發展促進了馬里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全面進步。 在馬里的歷史上﹐公元十四世紀伊斯蘭坎康王朝統治時期是馬里的黃金時代﹐繁榮富強的馬里伊斯蘭文明延續了一千年之久。 十六世紀建造的非洲最雄偉的桑庫利大清真寺至今仍是馬里穆斯林的文化驕傲。 沿河而起的古城通布圖在西非是著名的“伊斯蘭燈塔”﹐那裡曾經有180所各類伊斯蘭經學院﹐容納來自非洲各國的留學生﹐多達十二萬人。


  週圍國家的學子到此留學﹐從這裡把伊斯蘭傳遍整個西部和中部非洲。十九世紀西方殖民國家相繼在非洲大陸角逐﹐通過探險、攷察、開發、傳教、武裝征服和經濟掠奪﹐開始了近代史上最殘酷的殖民制度。 馬里被法國殖民“科學”攷察隊發現﹐他們引來了法國的遠征軍﹐屠殺一切反抗者﹐把這個美麗的國家淪為法國殖民地﹐毀壞了古老的伊斯蘭文化﹐給馬里人民送去了使他們永遠不得翻身的“西方文明”。 法國殖民主義者對馬里的豐富金礦垂涎三尺﹐後來又陸續發現了那裡埋藏的銅、鐵和發展核武器的鈾礦。 法國人強迫馬里農民放棄田地﹐成為“自由”的金礦勞工﹐在自己的祖國為法官人挖掘黃金﹐當牛做馬﹐而法國人把成噸的黃金運去法國﹐成為他們的勝利果實﹐用非洲人民的血汗建造了金碧輝煌的宮殿、代表鋼鐵力量的艾菲爾鐵塔和象征海外征服成功的凱旋門。 由於法國對外侵略和殖民﹐兵力不足﹐因此法國在馬里的政策是分而治之以夷治夷﹐對馬里的不同部落挑撥離間﹐煽動無休止的內戰﹐支持雙方內鬥﹐磨損馬里人民的任何反抗意志﹐而法國殖民主義者隔岸觀火﹐坐收漁利。


  馬里在1960年獲得名義上的獨立﹐但法國只許可唯一的親法國政黨執政﹐保護法國的經濟和軍事利益。 從七十年代起﹐ 馬里穆斯林開始了民族覺醒﹐全面復興伊斯蘭﹐先後恢復了被法國殖民者破壞的清真寺﹐修復了許多經學院﹐重開正常的伊斯蘭教育﹔同時覺醒的馬里穆斯林建立了各種以信仰、文化和政治性質的組織﹐宣傳民族獨立意識和為復興伊斯蘭文明宣教﹐如穆斯林青年社會、穆斯林大學生聯盟、伊斯蘭宣教社。 他們開辦了伊斯蘭學校﹐伊斯蘭知識補習班﹐伊斯蘭報刊和電臺。


  首都巴馬科大清真寺伊瑪目阿布杜拉•賽義德對伊斯蘭通訊社記者說﹐馬里人民自古是性格溫和文明禮貌的民族。 由於這個性格﹐馬里人民容忍了法國殖民主義二百年的殘酷剝削和統治﹐現在對許多社會問題和其他信仰的人一律寬容為懷﹐從不採取激烈態度和極端手段。 穆斯林與非穆斯林和平相處﹐彼此友好互助﹐走在街上互相問候﹔這個國家沒有因為宗教或教派問題發生過對抗和鬥爭。 伊斯蘭古城通布圖和附近的許多城鎮逐漸恢復了昔日的伊斯蘭光輝﹐人們每天五次追隨著喚禮聲進入清真寺完成拜功。


  在國際事務中﹐馬里是伊斯蘭國家組織(OIC)的會員國﹐世界各地穆斯林國家保持友好關係和經濟往來﹐並且在聯合國同所有穆斯林國家採取同樣立場﹐堅守伊斯蘭原則。 近代殖民主義的罪惡使馬里人民失去過尊嚴和財富﹐頑強的馬里穆斯林堅定不移地信仰伊斯蘭﹐使法國和許多西方國家基督教會傳教的企圖遭到挫敗﹐今日依然堅守伊斯蘭﹐在真主的光亮照耀下展望和平幸福的未來。
 

   
將本新聞發給好友


伊斯蘭之光工作室(islam.org.hk) 版權所有©